前沿拓展:日韩女性传统服装
从来没有一部剧,能在上线第一天就遭到观众怒骂,甚至有不少观众连夜向广电举报。
原因很简单,这部剧改个名字就直接可以在日本播出了,可谓是有史以来宣传“倭文化”卖力的国产剧。
它就是6月24日上线的《我叫刘金凤》,由辣目洋子和李宏毅主演的“宫廷轻喜剧”。但仔细一看,它这个宫廷,搞不好是隔壁日本的宫廷吧!
先说男演员的头冠,这叫“垂缨冠”,是典型的日本传统头冠,有古画对比作证。日本演员看了这造型都要说一句“感谢中国朋友帮忙宣传日本文化”
在日本天皇的就任仪式上,天皇身边的随从就戴着这种冠。就凭这一点,该剧“以倭代华”的心思就十分了。
再说男演员的衣服,中日古代的服装都宽袍大袖,乍一看有些相似。
但中国没有哪个朝代的服饰是在肩膀上割一道口子的,这叫做“狩衣”,是日本传统服饰。
配角都如此了,主演当然也逃不掉。辣目洋子在剧中饰演皇后,虽然她背上没有枕头,但衣服腋下和袖子上却有两个洞。
千万不要以为是衣服坏了,这叫“八口”,是日本女性传统服饰的标志。腋下的口子叫“身八口”,对穿的袖子叫“振八口”。这总不能硬说是汉服吧?
在《笑傲江湖2》中,林青霞饰演的“东方不败”就穿过袖子开口的衣服,因为她那时已经跟倭寇勾结在一起了,所以穿的衣服、戴的头冠都是倭式的。
男主李宏毅作为一国之君,倒没直接穿和服,但他衣服的花纹是花瓣缺角两头尖的樱花,樱花是日本国花,咱中国古代是不怎么推崇樱花的,也没有这种传统纹样。
说到这,大家肯定想找造型指导聊聊天了。
该剧的造型指导是陈乐勤,曾经指导过《楚乔传》《锦绣未央》等剧的造型,那他以前也没有“倭化”的表现啊?
转头看一下这部剧的导演,或许谜团就解开了。
导演名为徐惠康,除了《我叫刘金凤》外,还曾执导过《班淑传奇》、《今夕何夕》等剧。
再回看这两部剧,大家就能发现徐惠康导演的“倭化”不是凭空产生,而是这么多年一点点积累出来的。《班淑传奇》中就有大量日本元素。
先是头冠,再到衣服,难为导演这么多年一点点试探观众的接受程度,终“厚积薄发”,给大家带来了这么“精彩”的新剧。
他甚至在《今夕何夕》中直接把日本天皇的造型搬过来,给我国的礼部尚书安上了。礼部是专管仪制和学校贡举的,导演这一手安排真的让人没话讲。
或许有些观众觉得“我只是看剧而已,服装这些都无所谓,反正日本都是学中国的,没啥大不了”
确实,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对日本各方面都有影响,和服的原型就是中国的吴服。
但历尽演变后,和服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化内核,跟中国的吴服是两码事了,在国际上也成了日本文化的代表,怎么能用它充做中国服饰呢?
就像咱们汉字的拼音,全世界都知道这是中国的,但拼音运动是在清朝末年才开始的,卢戆章是我国第一个创制拼音文字的人。
而他的灵感和素材来自于明朝末年到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总不能因此就说拼音是西方的吧?
所以对于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入侵,观众们是有必要进行分辨和抵制的,国产剧放着咱正经的传统服饰不用,非要用倭里倭气的服装,这不是一句“儿子像爹”就能带过的。
近年来,国产剧“倭化”现象频出,除了服饰还有饮食。《梦华录》的点心顾问声称自己给剧组设计了一套传统果子,却跟历史记载的“唐果子”相差甚远。
连官方都下场质疑《梦华录》此举是“以倭代华”。其实《梦华录》的出发点是好的,宣扬传统文化嘛。
但咱中国原生的吃食都数不过来,却把其他的衍生品拿来说是我们的正统,这行为就有点“韩国”了。
在去年,黄轩、王一博和宋茜主演的《风起洛阳》也引发了不少争议,甚至被不少网友吐槽为《风起扶桑》。
比如《风起洛阳》海报上的这个城楼就不是大唐风格,而是在唐朝建筑基础上融合了日本元素的日本神道教建筑。
还有一位汉服博主专门发视频对此进行了指正,称该建筑虽然名字中有“唐”,却是日本二次创作之后的产物,不该用来代表中国唐朝。
在95版《武则天》中,刘晓庆饰演的武则天给不少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她在剧中的造型也很讲究,服饰华美大气,尽显大唐风范。
《风起洛阳》中的“武则天”由咏梅饰演,但她饰演的武后形象跟以往都大不相同,跟大臣议事都素衣披发,连个发带都没有。
从先秦到清代,无论男女,头发一定要梳好系牢,不能披垂着。披发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服丧,二是成了罪犯。
一代女皇被打扮成了日本平安王朝期间的妃子,到底是观众上纲上线,还是导演别有用心?
从《我叫刘金凤》扯到《风起洛阳》,小8说了这么多,不是吐槽这些演员,而是给大家提个醒儿,要对外来文化的渗透有所警惕,“教材事件”就是例子。
咱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深厚、史料齐全,啥服装不能考证和复原啊?
撇开传统文化,拿别人二次加工的东西来冒充中国正统文化,小8反复抠脑壳也不能理解。
拓展知识:日韩女性传统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