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汉朝时期女性服装
引言服饰在中国封建王朝时期,并不仅仅只具有遮羞避寒的功能。在等级森严的阶级观念面前,服饰彰显的是那个时代下的礼仪文化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在汉朝,服饰文化越发系统化发展,而当下人们从汉朝时期的服饰穿着细节方面,其实也能够看出那个时代的等级特色。
绫罗绸缎
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征早汉朝服饰的繁多,依赖于丝织业的发达。汉朝时期用于市场贸易的丝织品品种已经极其繁复,种类超过20种。
这并不仅是汉朝人供应于国内市场,汉朝时期因为外交政策等原因,汉朝的丝织文化也走向了国际更远的地方。其中像北方的匈奴,西北的中东等地,对于汉朝的丝织品都极其喜爱。其中锦、绣、布、纱、绫、罗、绸、缎更受好评。这不仅扩大了汉朝人们对服饰穿着的选择,同时也进一步优化了人们的审美,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汉代纺织物
吴方浪在《汉代丝织业研究》中提到:汉代丝织业的主要生产机构,由蚕室、织室、服官三种类型构成。
也就是说,在汉朝时期人们想要生产一件衣服,把衣服做出来还只是为基础的生产模式。到汉朝时期,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服饰生活水平,已经设立了较为系统化的管理机构。比如说人们会专门养蚕,蚕宝宝吐了丝,再将其送往纺织的地方进行加工,像编织和针绣等。到这一环节,服饰还并没有完工,后一步是将生产出来的布匹进行等级划分,所以也就有了分类的说法。
丝织机械
值得注意的是,在汉朝时期相应的丝织品之所以种类越加繁多,是因为汉朝时期的丝织机械得到了当时官府的大力扶持。
所以汉朝时期有很多比较的纺织机械出现,比如说纺车、布机、提花机等等。这些机械不仅可以加快人们纺织上等布匹的速度,而且可以在编织布的同时还在布匹上提出花案。可见,汉朝时期的丝织业越来越发达,这促进了汉朝人民服饰的多类化发展的进程,也为后面的汉朝人们可以穿更多服饰而奠定基础。
古式提花机
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汉朝的服饰分类,根据身份地位进行区分。
从周天子时代推行宗法制开始,人们的阶级观念越发严苛了。贵族往往能够享受社会等级中尊贵的礼遇,而越靠近平民身份或者奴隶身份,人们所受待遇和劳工程度自然会有很大差别。
可以想象,大汉天子为了推高自己无比尊贵的身份地位,必然会采用繁复的丝织工艺、身穿社会等级中更加能彰显身份的服饰。
但汉朝时期有一段时间比较推崇节约理念,举国上下都是素衣白布做成的服饰,但这也仅仅只是汉朝统治历史中的一个小插曲,更大多数时候汉朝贵族以及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天子王室的后代们,服饰会更加宽大,拖地的现象更是普遍,点缀的饰品也会更加精美。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自然是处于社会底级的包身工和大量的奴役们。为了能够填饱肚子,这类底层人士只能衣着简单。因为这样便于田间劳作,服饰更加简易化才方便劳动。衣不足膝,更是常见。
短褐
关于服饰的划分,虽然汉朝时期举国各地都已经设立了相关的丝织场所,有官营和民营之分,但供应对象不同。
汉朝时期的贵族们大多可以享受官营纺织机构提供的上乘布料和做工更加精细的服饰。比如说,大汉天子所穿着的礼服,仅是花纹就拥有12张全份的礼遇。
而一般情况下,皇帝的礼服花纹若比较青睐日月星辰、花鸟鱼虫、龙凤龟蛇,那么大臣必将会因为大汉天子的喜好,不再让自己的服饰中出现同样的图文,这也是一种区别。
汉代皇帝冕服
贵族之下便是官僚,官僚中又分功臣和其他普通大臣。同样是拿礼服的章数来举例,皇帝之前提到有全份12章的礼遇。而贵族和受宠的大臣又被划分在了同一等级上,他们的花纹章数可以使用六章或八章。接着就是普通大臣,他们要比受宠大臣等级低,礼服的花纹章数有四章或六章的区别。
《礼记》中提到:贵贱有等,衣服有别。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阶级观念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不能够穿着无标准的衣服。根据当时的礼仪要求,人们出席不同的场合要穿不同的服饰。比如带有吉祥和喜庆意味的场合,要穿礼服。代表祭祀或其他宗教含义的场合,要穿吉服。上班的大臣们参与朝拜,官员们会穿着朝服等等。
吉服
再具体来看,因为人们的身份等级决定了个人的地位高低,那么服饰的颜色、选择佩戴的装饰品、衣服上点缀的针绣图纹花样也被明确要求。看似复杂的阶级观念,其实也彰显了汉朝时期人们在服饰上体现出来的井然有序的社会文化,这一点是汉朝时期服饰的基本特征。
但总归有一点,真实历史中汉朝人民的服饰会像影视剧那样呈现得十分飘逸仙气吗?
其实不然。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人们会发现一个普遍的共性特点,像百姓阶级以上的汉朝人民普遍都是宽衣大袖。像贵族和地主阶级的汉朝人,穿宽衣大袖的几率更高,这些服饰的穿着其实也验证了这类人处于那个时代能有怎样的一个阶级水准。出行在外时,大家不用报上姓名,也会受到底层人民的尊敬。
直白点说,服饰反映了那个时代等级森严的制度,同时也证明了汉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稳定。
汉服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汉朝时期具体的服饰都有哪些?
汉朝时期的服饰,会根据丝织品的种类繁多而扩大范围。也就是说汉朝时期的服饰选择很多,但会根据场合和身份地位的不同,而着重选择符合自己身份的衣服。简单来说主要有两大常见的服饰。
汉服
首先要说冠服。
冠服是百姓阶级以上的贵族大臣及该阶级以上的人经常穿的服饰之一,在皇宫内的院墙内,太后和皇后的身份更为尊贵。她们的冠服往往会定在赤黄色上,像一些嫔妃或太妃都不可采用这种赤黄色的正统色。再说男性,皇帝其实冠服大多数也是赤黄色。
因为这种颜色的选择和当时那个时代的思想观念符合,人们会觉得赤黄色是一种主流颜色,它代表的是一种金木水火土中尊贵的元素。所以不论是皇帝也好,还是女性中身份地位更加崇高的太后和皇后也罢,大汉时期身份为尊贵的人穿的冠服颜色都是赤黄色。
曲裾
然后再看诸侯和受宠的朝中大臣,他们一般都是穿深红色。像诸侯王,拜见天子去商量重要大事时,于正常且严肃的场合中,所穿冠服都是深红色,往往略带一些黑色。这是当时等级制度中明确规定的冠服色彩选择搭配的标准。
再往下就是贵族和普通大臣,绿色的冠服在这一等级身份中为常见。紧接着就是一些对建有功勋的将军或其他武将,冠服的主流色是紫色。
再往下身份地位划分得更加详细,但主要冠服颜色不会超过青色、黑色和黄色这三种颜色。这三种颜色的冠服也标志着他们的身份不再极其尊贵,往往服务于上层人士。
汉服
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人会随着不同的季节更换服饰,这受到了气候和温度的影响。在汉朝,这一因素也会被重视,所以人们的冠服也会随着季节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基本上服饰颜色的标准都被延续了下来,颜色不变,只是服饰的长短和薄厚程度在改变罢了。
除了冠服之外,紧接着就是常服。
常服,也就是一般情况下人们穿的衣服。这里需要着重提到的就是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在汉朝被明确规定,不可以穿着彩色的衣服。这里除了礼仪文化中要求普通百姓不可以穿彩色,是因为上层社会人士已经穿了相应的颜色服饰,标志自己的身份,这一个原因之外。
在汉朝人眼中,彩色代表华丽。如果普通百姓穿着了彩色的衣服,就标志着这样的人很有野心,这不符合那个时代人们对百姓的要求。觉得百姓就应该过上朴素的生活就好,这也是统治者当时推出来的政策,目的是为了方便中央集权的稳固。
而百姓以上的阶级,比如地主和贵族后代这一阶级往上,平时在穿正常的衣服时由两种服饰构成,一件是衬衣,一件是袍服。这两件衣服会根据不同阶级的主流色可自由搭配,但这种穿衣结构和主流色一般不会被改变。像影视剧中出现的喇叭状,把脚遮住的衣服,表示这类人的身份是在地主和贵族阶级以上。
结语汉朝服饰,总归来说只有一个现象,那就是服饰种类繁多。也只有一个特点,就是服饰的选择会根据身份地位以及场合需要,划分多种等级,人们可选择的范围并不多。但这样做的好处却,这对于中央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而言极其有力,对于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也产生了积极果。
参考文献:《汉代丝织业研究》
《礼记》
《史记》
拓展知识:汉朝时期女性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