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中国历代女性服装
文 | 视界说Talk
编辑 | 视界说Talk
前言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与许多人理解的“汉朝服饰”存在区别。
汉服是以中国礼仪为核心,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变,结合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形成的独具汉民族精神风貌的传统服饰体系。
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的审美情趣及社会风貌,承载着传递汉民族精神文化和内涵的重任。
本文通过分析汉服形制的演变,研究其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当今汉服文化复兴的意义进行探讨。
汉服形制的演变(一)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狭义概念指文明时代到秦朝建立之前的这段时间,古人取象乾坤而作衣裳,上衣为天,下裳为地,因此上衣为玄,下裳为黄。
随着五行学说的不断发展,又出现了青赤黄白黑五种正色和正色相得的间色,衣服的颜色相应的就变为上玄下纁(xūn,即上衣为黑色,下裳为黑色和浅红色),以显尊贵。
先秦时期的人们通常会在外衣里加一件中单,上下通裁,没有裆部,因此人们坐的时候只能跪坐,不然就会中门大开,不仅有失礼节,还会被人误认为“耍流氓”。
(二)秦汉时期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整体沿袭先秦时期的汉服特征,主要为大襟窄袖,以深衣(连身长衣)为典型样式,取代了上衣下裳,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
始皇帝推崇五行学说,以黑为上(周人的图腾是火,始皇灭周建秦,是为以水灭火,而黑色主水),以黄为贵,因此妃嫔夏天穿“浅黄藂罗衫”、披“浅黄银泥云披”。
但因为秦朝国祚甚短,除了起先规定的服色外,并没有更多的发展。
汉朝时期大多承袭秦制,因此深衣也是汉代汉服的主要形制,除此之外还有上衣下裳,襦裙制(襦即短衣)。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讲的就是上襦下裙的服装样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汉朝时期繁荣昌盛,人们的生活日渐奢靡,名门望族都穿着绫罗绸缎制成的衣服。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连通了中原与其它民族间的联系,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
汉朝服饰也融入了其它民族文化,使汉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出现了裘、皮衣等。
但因时代过早,现今留存的文物有限,复原十分困难,因此在如今的汉服市场上几乎看不到这种形制的身影。
之前大受追捧的某宝曲裾大部分不是汉服,马王堆出土的才是正统曲裾。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东汉的瓦解,人们的思想从儒家伦理纲常的禁锢中挣脱出来,对于服饰的追求也更加多元与大胆。
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史上少有的乱世,民族之间征战不断,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尤以汉胡文化为突出。
这个时期人们的着装也相对自由,民风相对开放。
宽衣博带是魏晋时期的流行服饰,摒弃了深衣制。
男子多光着身子穿着宽大外衣,并不着中衣,敞胸露怀,自然随意。
女子则长裙曳地,广袖翩翩,姿容飘逸,也被人们称为“魏晋风度”。
正如《舞赋》所说:
“华袿飞髾而杂纤罗”。
但笔者认为,魏晋风度的背后,还有另外一层原因。
魏晋时期,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名为“五石散”的东西,魏晋名士们爱的活动,就是聚在一起喝酒嗑药再清谈(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所谓“五石散”,其实就是古代版的摇头丸,吸食后会精神兴奋,浑身发热,因此人们爱穿宽大的衣衫,以此散热。
(四)唐朝时期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大家日常所说的唐装并不是唐朝服饰。
唐朝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民风开放,甚至在初唐时期就出现了女着男装的现象。
《新唐书·五行志》有言:
“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
打破了前代“男女不通衣裳”的规矩。尤其是武则天登基称帝后,女性权益达到顶峰,随之便出现了袒胸装与大袖衫。
美人双肩外露,外披一件轻薄的大袖罗衫,轻掩双乳,莹莹肌肤若隐若现。
白居易《吴宫辞》:
“半露胸如雪,斜回脸似波。”
《向阳白发人》:
“脸似芙蓉胸似玉。”
描写的都是唐朝女子的这种装扮,这等在当今社会尚不能为所有人接受的大胆装束,竟出现在为束缚女性的封建时期,唐朝的开放程度可见一斑。
对于袒胸装的出处,学界有不同的看法,笔者更倾向于受西域石国胡旋舞的影响。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王朝之一,被许多仰慕,他们纷纷派遣使节出使唐朝,因此促使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即使胡旋舞在唐朝之前就已传入中原,但前代思想较为保守,无法接受胡旋舞舞者裸臂袒腹的服饰。
而唐朝思想开放,文化多元,外来胡族服饰新鲜的样式自然受到唐朝女子的仿。
(五)宋朝时期
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大行其道,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性应该被压制,不可行违背礼仪之事。
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与个性被深深禁锢,而“三纲五常”也把对女性的约束推向了顶峰。
程颐言: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朱熹言:
“盖闻人之大伦,夫妇居一,三纲之首,理不可废。”
因此宋朝的汉服形制更为收敛,而朱熹也一直被世人声讨到了现在。
在大体上,宋朝服饰承袭了唐朝的形制特点,但唐朝雍容华贵的风格被朴素淡雅所取代,其特点是修身适体,不再追求新颖款式。
男子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女子则以衫、襦、裙、褙、袄等为主。
为端正女子的仪态,宋朝女子会在腰带上佩戴一种玉石制作的饰物,压住裙摆,避免抬脚时裙幅散开。
除此之外,还可以体察女子的行走仪态,行走裙动则作响,只有动作缓慢,莲步轻移,才会发出悦耳的声音,一旦迈大步子,发出的响声就会杂乱无章,以此来制止女子的失礼行为,称为“禁步”,不仅禁住了脚步,也禁住了女性的地位。
在宋朝,深衣概念被重新启用。根据《朱子家礼》的记载,这个时代的深衣由直领穿成交领,幅巾与深衣联系在一起,将整个身体都隐藏起来,世称为朱子深衣。由此可见,宋朝的汉服形制以保守为主。
(六)明朝时期
明朝的建立,结束了少数民族的统治,政权重新掌握在了汉族手中,汉服也得到继续发展。这个时期的文化空前繁荣,但依然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
明朝服饰“上承周汉,下取唐宋”。
但与唐朝服饰相比,倒置了衣裙的比例。唐朝上衣短下裳长,而明朝拉长了上衣的比例,缩短了下裙露出的长度,更显端庄。
由于明朝没有摆脱程朱理学的思想束缚,“三纲五常”依然是人们的行为标准,表现在服饰上,即妻随夫着。
“自一品至五品,衣色随夫用紫。六品、七品,衣色随夫用绯。”
可见思想文化对服饰发展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影响汉服形制演变的因素通过以上对汉服形制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各个时期的服饰深受当时人文、思想、审美、政治与经济的影响。
(一)文化融合
汉服吸收其它民族元素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以战国为例,为了更好的带兵打仗,赵武灵王吸取了胡服短衣窄袖的特点,将下裳改成了裤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激烈碰撞,汉服又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特点,形成了的魏晋风度。
唐朝时期对外交流空前繁盛,西域特色的服饰深受人们喜爱,于是摒弃了传统的保守,采用艳丽的配色,追求大胆开放的风格。
(二)社会思想
社会主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认知。
例如唐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为开放的朝代。因此人们对于外族较为裸露的服饰接受的很快,并迅速将其融入自身的服装体系之中。
宋代程朱理学兴起,三纲五常将人们思想禁锢,朱子深衣将人们的身体禁锢,造就宋代保守简约的服饰特征。
(三)宗教思想
宗教文化贯穿史今,尤以道、佛甚。汉服中有一种特殊的形制——道袍,就是受道教影响发展出的服饰。也是满清入关,剃发易服时,没有遭难的汉服。后来作为道教服饰,并得到了延伸。
魏晋时期时局动荡,征战不断,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佛教文化很好的与人民想要逃避乱世的想法相契合,因此佛教元素也被运用在了服装上的纹饰之中。
现代汉服文化的发展(一)汉服文化的现况
近些年,汉服文化运动掀起一阵文化复兴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汉服领域,由方文山发起的西塘汉服文化周便是以弘扬汉服文化诞生的节庆活动。
但大多数人只是出于对美的追求,或是受影视剧的影响,并不了解正统汉服的形制,汉服市场也是鱼龙混杂。并且大众对于汉服的接受度也有待提高。
(二)汉服文化复兴的意义
汉服不仅仅是一种服装,它承载着汉民族的文化传承。
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汉服在朝代更迭中不断发展,对汉服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历史的研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独独汉族丢失了,我们应该捡起自己民族的服饰,传承历史文化。
(三)如何复兴汉服文化
首先应提高国民接受度,让大家了解汉服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服饰,而不是奇装异服。
看到穿着汉服的人也不必再投去异样的眼光。其次可以发挥明星应,带动粉丝群体了解汉服的深层文化,在这方面,女星徐娇就是好的代表。
汉服不单单是一种符号,它凝结着华夏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不仅是历史的汉服,更是现在以及将来的汉服!
[参考文献]
[1]朱笛.女儿爱作男装样一一唐代的男装女子[J].中国博物馆馆刊,2018(01):39-48.
[2]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310.
[3]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
[4]纳春英.唐代服饰时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51.
[5]陈英.关于当代汉服复兴的探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04):20-23
[6]李琼.中华服饰 [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10.
拓展知识:中国历代女性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