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建国前女性服装变化
建国初期身密陆振之很比较杂,男人是袍子加圆帽或者西装,女人旗袍
60年代—70年代是6学胞5式军装加红袖章
70年代—80年代是全国一片青灰,中山装为主
80年代—90年代,的确良的衬衣具有代表性
90过后,衣服就跟澳洲鹦鹉一样绚烂了
附图80年代初的的确良服装(白色)
上下五千年,大宋朝从建国到灭亡前后历时三百多年,但在这条不短的历史阶段里,宋代百姓整体上还算过着一种幸福的生活。这是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也是文化大发展的时代。大宋朝正是汉服大发展的一个时期。
不过这篇文章给大家详细介绍宋人的汉服发展历程,只能将宋人服饰中重要、有特色的几种拿来讲述一下,让大家认识一下宋人的服饰审美观,知道他们都穿戴成何种样子。当然啦,穿戴这种事,还要“从头说起”。
①是谁让乌纱帽展开了翅膀 。
“上朝啦!”“上朝啦!”这是平常的一天,不是年节,不是法定假日,不是皇帝的千秋寿诞,也没有重大活动。一大清早,睡眼惺忪的官员们正聚在文明殿前,等着觐见皇帝。这时候,他们一排排、一队队涌入文明殿,班分文武、位列尊卑站到了大殿内皇帝的御座前。
“嗡嗡,嗡嗡嗡……”殿中传来一阵阵窃窃私语声,其实这只是官员们正在例行每天早上的“公事”……传播八卦、交流心得。大宋皇帝这时候走了出来,升上御座。下面的声音低了下来,暂时安静了。但是没隔多久,嘁嘁喳喳的声音又响起来,让皇帝直皱眉头,恨不得伸手去捂住额头。现在他的手中要是有一根金箍棒,恐怕就要一棒子打过去了。不过不行,他手中没有棒子,也不能把文武百官全都打死。“得想个办法才行!”皇帝望着台阶下大臣们个个摇头晃脑,头上乌纱帽旁边的两根硬翅微微摆动,心中有了主意……
几天后,大宋官员全体更换官帽--也就是他们平日上朝戴的乌纱帽。新官帽发下来,大家一阵惊奇:帽子还是黑纱做的,内衬了骨架,黑纱涂了漆,显得很硬挺。但帽子两边的硬翅却变成了向外平伸展开,而且足足有两尺长,活像两只翅膀!
“这是新流行款式?
"难道又要有什么新政策了?"大家纷纷猜测着。
又上朝了。皇帝高坐在御座上,心里乐开了花:他看到大臣们小心冀翼地保持着距离,生怕帽子探出的硬翅相互碰撞。那位大概有点憋不住了,转头想对旁边的人爆料点新八卦,谁知硬翅立刻颤动起来,在人群中显得异常扎眼,吓得他赶忙规规矩矩站好。
“陛下圣明!”大臣们当然已经明白了新官帽的作用,忙大拍马屁。坐在御座上的皇帝心中也是一阵得意。这乌纱帽其实从东晋时就有,开始时两边只有垂下的纱布软脚,后来才变成金属丝框的硬翅。再后来隋文帝杨坚给它做了一次形象代言,率先垂范戴上了乌纱帽,让它一下子身份倍增,成了官场流行的款式。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继位,更是大力提倡,要求“自今以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现在新皇帝正式把它定为官帽,并因为做了一点小小的改良,从此杜绝了百官上朝时交头接耳的现象。这也算是一点新贡献吧!
那么这位给乌纱帽插上翅膀的皇帝是谁?他就是大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当然,前面的情节只是虚拟一下,让您容易理解当时的情景。不过您现在是不是能想象出大宋官员们头戴平翅乌纱帽的样子了?至于宋朝男子的其他首服(头上戴的服饰),还有帝王官员专用礼帽冕和冠,以及普通的曲脚、交脚幞头(又称折上巾)和幅巾,就不多说了。
②中单穿在外,那就叫褙子
现在,您可以继续发挥您的想象--早朝结束,出了皇宫,穿大街走小巷,放眼望去,街市的繁华已经让您的眼睛不够用了,男男女女的穿着打扮更是让您目不暇接。看着看着,您可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走在街上的男男女女只要有点身份,大都穿着一种类似的衣服--宽袍、大袖、对襟、长裾(衣襟),不过衣服的两边从腋下开始就没有缝合,而是敞开着,像后来旗泡的分岔。只是这分岔两边都有,而且高得吓人。
其实,这衣服叫褙子,不仅官员和平民百姓穿,皇帝也穿--刚退朝,皇帝回后宫换了便服,也会在外面套一件褙子。而且不仅男人穿,女人也穿,还穿得更有特色。
说起这种褙子,宋朝时候流行,后来明朝时也穿。但褙子的名称,是很早就有了的。根据《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衣服部》的记载,秦二世曾经下令让官员们在上朝穿的官服外套上褙子,那是一种袖子较短而宽大,长度和衫子差不多的衣服。
后来在隋朝和唐朝的宫中也有褙子流行,那褙子的袖子只有半臂长,有点像今天的半袖衬衫。
到了宋朝,褙子的袖子加长,女性穿的比里面的旗袍衫袄袖子还要长,而且衣裾也越来越长,盖到了脚上。
关于褙子这个名称的来历,宋代人还有一种说法:其实褙子就是婢子。因为这东西早是给身份低下的下人穿的。婢子身份低下,常常站在主人的身后,所以这东西就有了个名字,叫背子,也作褙子。其实,褙子在宋朝时是中单(套在内衣外面,衫袍里面的衣服叫作中单,相当于衬衣)演变而来,穿在外面,就成了褙子。
整个宋朝褙子都是上下风靡、男女通用的时装,不少文献对它有所记载,《宋史·舆服志》甚至把它规定为“女子在室”(未嫁女)和“众妾”的常礼服。不过在北宋末年,褙子却还背负了一项罪名,成了亡国的象征呢。
原来,褙子前面用对襟,不用衿纽--就是不用带子或者纽扣系住,叫作“不制衿”。然后巧合就来了:北宋亡于金,金衿同音,“不制衿”岂非就是“不治金”?于是乎褙子的罪过大了——大宋要不是从上到下不分男女都穿褙子,怎么会被金国灭亡?
于是乎褙子就被定下了罪名,叫作“服妖”,就是说穿着妖异。而且根据古代人的见解,凡是有人穿了奇装异服的时候,就一定预示着有不祥的事情要发生!
不过,背负了亡国之罪的不光有“不制衿”,还有“一年景”。“一年景”也是北宋末年流行的,装饰在头上和衣服上的饰物花样,代表了一年四季。然而这个名目又出错了,因为赵佶禅位给宋钦宗,这个倒霉的北宋末帝仅仅当了一年多皇帝,金兵就攻入了东京汴梁,北宋也随之灭亡。“一年景”“一年景”,宋钦宗果然只有一年的好光景。这“一年景”岂非罪大恶极?
③以下内容有点私密
前面提到褙子是由中单演变而来,原来其实是衬衣,属于夹在外套和内衣中间的衣物。古人脱掉外套的衫袍,除去中单,再往里就是内衣了。不过这次实在是不好让您想象,因为以下内容已经属于隐私,是不能随便窥探的了。但这种事放在今天其实已经很开放,商场里什么看不到?虽然宋人比较保守,而且要讲礼仪道德,不过咱就是作为学术研究讨论一下,大概也不算为过。
说到内衣,宋人上身贴身穿着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抹胸,一种是裹肚。
抹胸其实相当于现代的胸罩或者文胸。宋代以前,唐朝的女性很开放,穿的都是酥胸半露的低胸裙装,装束双乳则用一种不系带的诃子,传说是唐代杨贵妃发明出来的。不过杨贵妃之前的女人并非袒胸露乳,也有更古老的“胸罩”可以用,所以这个说法并不可靠。到了宋代,人们越来越讲究道德理学,女性也越来越受束缚,唐式性感低胸装已经不时髦,而女人别说酥胸,就连颈项都不能多暴露出一点,否则就是不守妇道,迹近于淫荡无耻了。因此,才有了抹胸。抹胸其实就是一种胸间贴身小衣,一般以方尺之布制成。宋代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紧束前胸,以防风之侵入。宋代不仅女子,男人也有戴抹胸的--1975年在江苏常州金坛区发现的南宋太学生周瑀墓中的抹胸实物,已经证实了这一点。这说明什么?宋人戴抹胸不单是为了美,而且可以保暖--要不然我们实在想不出一个大男人为什么要戴抹胸。
裹肚和抹胸类似,也是一快布,不过要小一些,主要用来裹住肚腹。后来清朝时女人和小孩用肚兜,大概就是从抹胸和裹肚发展出来的。
宋人下身的内衣,尤其是有地位的女性,主要是开裆裤。为什么呢?因为劳动妇女为了行动和干活方便,会把裤子穿在裙子外面,而这种裤子都算是外衣,而且只能是合裆,不然就要露出大腿来了。但皇家、贵族和大户人家的女性要讲究礼仪,裤子外面穿着裙子。但是那种裙子本身就很复杂,穿脱麻烦,外面可能还有上身垂下的褙子、袍服之类的东西,要想穿脱一次可不容易。但女人也要上厕所,这可是谁都没办法的事情。于是乎整个宋朝期间,女子都只能穿开裆裤,让下身自由一些,免得出丑了。
不过也有女性下身连开裆裤都不穿,只穿一件旋裙(这是一种前后开衩,便于骑乘驴马之类交通工具的裙装)。早兴起穿这种裙装的是京城汴梁的妓女,所以这穿法自然也就被认为是下贱的了。记载了这件事的北宋文人江休复就在他的《江邻几杂志》中痛骂那些仿妓女的女性“曾不知差耻如此”--简直太不要脸面了!
④禁而不绝的那些风尚
哲人说过,女人对美的追求有着无限的动力。女性追求美可以不顾一切,别说江休复之流骂的“羞耻”,就连的禁令都可以视若无物,更不要提什么“胡汉之别”了。所以别以为大宋是理学时代,是一个讲究礼仪道德的时期,一切就都会在规范的制度之内,绝不会越过雷池一步--那您也太小瞧宋人,尤其是宋代的女性了。
一篇《宋史·舆服志》提到“士庶人舆服之制”的只有短短三千余字,其中绝大部分是各种禁令,而且主要是针对女性的:不许穿这个,不许戴那个不许用金玉,不许学宫廷和外国,等等,那叫个细致周密。但是您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此禁令呢?因为屡禁不绝。
例如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有一道禁令,内容是“诏妇人冠高毋得逾四寸,广毋得逾尺,梳长毋得逾四寸,仍禁以角为之。”这里说的“冠”和“梳”构成了宋代女性靓丽的一道头饰风景--冠梳。冠梳本来是宫廷样式,用漆纱、金银、珠玉做成高冠,高高地戴在头顶,上面插着长长的白犀牛角梳子,还有各种饰物,宋人以为美观。这种头饰虽然深藏在深宫,但还是慢慢传了出来,并且立刻引起贵族女性的跟风仿,风靡程度一点不比今天的年度时装差。
这种冠梳主要的特点就是冠高、梳长。冠有多高?梳有多长?同样根据《宋史·舆服志》,实际上女人们戴的这种高帽子有三尺高,插的白角梳长度超过了一尺。宋代的尺已经和现代比较接近,一尺相当于31.4厘米,也就是女性头戴的高冠差不多有一米高,梳子也有三十多厘米,可谓壮观。就算在今天这个自由的时代,如果有女性顶着这样一个冠梳出门,也一定会爆红,成为年度雷人头饰品!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还有一道禁令,禁止女性穿钓墩---种类似今天女孩子穿的裤袜的东西,并且有违犯者,“以违御笔论”--就是犯了大不敬之罪,恐怕要掉脑袋了。这个罪名不小,而且很吓人。为什么会这样呢?您一定猜到了,是宋代女性穿裤袜太猖獗了的缘故。 但是钓墩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严厉禁止?因为这是一种契丹服,也就是北宋前期以至中期大的敌人辽国的衣服样式。这还了得?简直是大逆不道!
不过实际上当时民间的宋人已经深受契丹服饰的影响,就连那些读着圣贤之书的士人们穿的袍子袖口都越来越窄,靴子也越来越长,完全是“胡服”的样子了。就在同一条禁令中,毡笠--契丹式的帽子也在禁止之列,可见当时不仅女性,男人们也都“崇洋媚外”,不顾道德理学,成了“哈辽一族”啦。
然而服饰文化不仅是继承,而且要融合和发展,更要方便和实用。道学先生们一心复古守礼,禁来禁去禁而不绝,新服饰反而成了风尚,这也是社会风尚一定会与时俱进的一个证明吧。
拓展知识:建国前女性服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