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北美韩妆化妆品牌排行榜
卷不过国妆、比不上,哪来的底气去美国?
作者|白嘉懿
编辑|谢康玉
近日,韩国化妆品巨头爱茉莉宣布,将以约1680亿韩元(约合8.5 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美容品牌Tata Harper的母公司Natural Alchemy。
今年4月,另一韩国化妆品巨头LG生活健康,以1485亿韩元(约合7.8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洛杉矶的彩妆品牌The Crème Shop 65%的股份。
在中国“不香了”的韩国化妆品,开始斥巨资押宝北美,在更加内卷的市场环境里,韩国化妆品能成为“香饽饽”吗?
在中国的节节败退
近年来,曾经风靡大街小巷的韩国化妆品,已经逐渐淡出国人的视野。
韩国化妆品在中国的“大撤退”,在4年前就初露端倪。2018年,韩妆品牌菲诗小铺、思亲肤受公司负债影响,关闭了其在中国的实体店,仅保留部分线上渠道在售。
2021年3月,平价韩妆品牌伊蒂之屋,关闭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所有门店,仅保留线上商城和美妆集合店在售。
2022年1月,据多家媒体报道,曾在国内遍地开花对悦诗风吟将在中国内地撤店近80%,终门店数将由期的600多家缩减至140家左右。
此外,还有曾被《来自星星的你》带火的韩国高端美妆品牌赫妍,也在今年悄然撤去线下店,连微信商城都于3月1日开始停止销售,以及网红品牌3CE在中国开设的旗舰店宣告闭店,引发了一阵唏嘘。
曾经占据半壁江山的韩国美妆品牌在中国市场逐渐式微,已成一个无法挽回的局面。韩国化妆品在中国为什么不行了?韩流的褪去、国潮的崛起是主要原因。
随着韩剧、韩星在中国的流行,韩流文化迅速击中渴望时尚但预算不多的年轻消费者,一众平价韩国美妆品牌抓住机会占据市场。但随着韩国2016年“萨德事件”及其产生的后续影响,导致中国消费者对韩国文化及商品的好感断崖式下跌,韩国美妆开始在中国市场遇阻。
而近些年的国潮美妆崛起,又给了韩国美妆致命一击。无论从性价比、上新率、营销等方面都碾压韩妆的国货美妆,让疫情下改变了预算重心消费者,失去了对韩妆的兴趣,加之疫情反复带来的影响,韩国美妆开始进入“闭店潮”。
以Sulwhasoo雪花秀、Whoo后、SU:M37苏秘呼吸等为代表的韩国护肤品牌主攻国内高端市场,不仅一直受限于欧美高端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先发优势,且始终很难扭转消费者心目中低端韩妆的固有印象。
此外,韩国护肤品还囿于欧美的技术壁垒,在玻色因、烟酰胺、视黄醇等大行其道的今天,前者还打着人参等中国也有的植物原料标签,定位尴尬。
在北美的雄心壮志
败走中国的韩妆,开始把目光瞄准北美市场。
爱茉莉、LG生活健康两次千亿韩元的投资,对于两个韩妆巨头来说,也并非小事一桩。
根据财报显示,爱茉莉太平洋2022上半年收入下跌14.9%至2.28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下跌46.9%至1600亿韩元。LG生活健康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也显示该集团第二季度收入为1.8627万亿韩元,同比降7.9%,营业利润为2166亿韩元,同比下降35.5%。
在持续下跌的收入里,花大手笔购入美国品牌,多少有些押宝的意味,将过去严重依赖中国市场的注意力分散到其他市场。并且,果似乎还不错,爱茉莉报告称,随着公司推动渠道的多元化,其在美国的销售额于2022年前六个月增长了65%,占总收入的4%。爱茉莉的战略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成为美国的大品牌,而不是小众玩家”。
而LG生活健康的先手棋下得更早,该公司于2019年以1.25亿美元收购了北美雅芳,去年收购了美国纯素染发剂制造商 Boinca 的多数股权,今年则收购The Crème Shop65%的股份。据《韩国时报》报道,LG生活健康的执行官在今年的新年致辞中表示,该公司的目标是通过开拓北美市场,以达到成为级化妆品公司的目的。
韩妆巨头们在北美的雄心壮志并非空穴来风。据美国商务部数据,韩国已成美国第三大化妆品出口国,仅次于法国和加拿大,在美国获得成功,不仅能得到经济收益,还可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可谓一举两得。
韩国美妆品牌能够顺利在北美获得关注,主要归功于韩国顶流男团BTS在在北美刷得几波好感,以及Netflix韩剧《鱿鱼游戏》在美国的热播。在奉行“文化立国”的韩国,以文化输出带动品牌输出,已成为一个屡试不爽的套路,曾经,韩国品牌就是这样攻下中国市场的。
就像K-Pop一样,韩妆也有一个颇有记忆点的专有名词——K-Beauty,带着这个标签,K-Beauty的营销浪潮正在涌入美国市场。以爱茉莉太平洋为例,今年以来,该集团以兰芝、雪花秀、悦诗风吟等品牌为龙头,重点布局美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今年上半年,雪花秀和兰芝正式登陆亚马逊,扩大了他们的在线销售范围。兰芝在亚马逊Prime Day期间在美容和个人护理品类中名列前茅,还被选为畅销品牌,雪花秀为活动准备的所有产品都售罄。此外,雪花秀于3月入驻51家丝芙兰门店,悦诗风吟也在丝芙兰和Kohl’s百货扩张至490多家门店。
研发还是不够硬
韩妆往往过分依托韩流来带动销量,本质上走的就是营销路线,但在成分和功能表现上缺乏核心竞争力。韩流在中国的褪去,引发韩妆在中国市场的撤退就是一个前车之鉴。持续的高技巧营销,的确能让消费者快速上头,但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还是产品本身够不够硬。充足的研发费用和时间的投入,才有可能打造出长盛不衰的产品。
虽然爱茉莉和LG生活健康为韩国化妆品巨头,但从研发费用来看,无论是爱茉莉还是LG均与欧美高端化妆品集团有着不小差距。以欧莱雅为参照,中信证券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7年期间,欧莱雅集团研发费用率维持在2.8%-3.5%,爱茉莉集团在1.4%-2.2%之间,LG生活健康则在0.2%-0.3%之间。
研发费用不足,直接导致了品牌销售额长期、完全依赖于某一款大单品的现象,往往出现一款礼盒就占据整个品牌销售额90%以上,但在欧莱雅、雅诗兰黛等欧美高端品牌身上并不存在,由于各自都有拳头产品,但销售成绩好的单品也仅占品牌总额的10-20%左右。
尽管韩妆巨头们已经开始在加大研发投入,但欧美高端品牌早已积累多年,其筑起的技术壁垒,并非韩妆一朝一夕就能迎头赶上。
此外,另一个喜忧参半的因素也在初露端倪。进军北美的不仅仅只有两大韩妆巨头的高端品牌,更有不少平价的小众品牌,虽然还形不成规模,但韩妆在中国的低端形象困境或许也会在北美上演。
除了如悦诗风吟、伊蒂之屋这类较为成熟的平价彩妆进入北美线上线下渠道营销,更有不少韩国初创美妆品牌涌入市场。
例如韩国时尚美妆MBX与丝芙兰和Ulta等品牌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美迪惠尔的母公司L&P Cosmetics于2019年推出其美国市场在线商店,并与精选的Walgreens门店达成线下销售协议;主打个人家庭护理美容物联网设备的Reziena专注于拓展美国市场业务......
随着韩流一起涌入的韩妆,不仅只有高端品牌出现在消费者的印象中,更有低价但上新速度快的新鲜品牌,随着国外疫情管控的放松,摘下口罩的消费者对彩妆的兴趣迎来小爆发,或许能够让这些平价韩妆捞到一桶金,但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注定不会走太远,还可能影响韩妆巨头们费心打造的高端韩国产品形象。
能否解决科技不够硬核、过于依靠营销、本土化融合慢等缺陷,决定了韩妆能在北美走多远、走多深,终,还要市场给出答案。
拓展知识:北美韩妆化妆品牌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