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香港品牌化妆品销量排行榜
本报记者 李豪悦
7月4日,花旗发布研究报告称,维持香港化妆品零售商莎莎国际“沽售”评级。花旗认为,莎莎国际毛利率改良具有一定挑战,而考虑到首季疲软,预计2023财年将继续亏损,但有所收窄,2024财年有望扭亏为盈,目标由0.9港元上调至0.92港元。
截至7月4日收盘,莎莎国际股价依旧疲软。每股报收1.38港元,跌幅达4.17%。根据7月1日莎莎国际披露的截至2022年3月31日的2022财年业绩报告,公司净亏损3.44亿港元。
港澳地区营收增长
仍在积极关店止损
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莎莎国际过去一年的营业额上升12.1%至34.13亿港元;毛利由去年同期的10.51亿港元增长至12.6亿港元;集团年内净亏损3.44亿港元,相比去年亏损的3.51亿港元有所收窄。
财报介绍,营业额上升主要和主营地区营收增长有关。其中,中国香港及澳门特区的收入在营收中占主要支撑。过去一年香港及澳门特区市场的零售及批发销售额增长10.6%至22.13亿港元,占比达到64.9%。其中,香港同店销售增长12.6%,澳门同店销售优于香港,增长26.2%。
港澳特区的业绩表现良好,主要得益于公司进行的产品结构优化措施,包括在第四季度疫情严重期间,售卖口罩、快速测试剂、药物等防疫产品;同时,澳门市场得以复苏,是由于自2020年8月中起,澳门开始恢复内地旅客的个人游签注。
与之相对的是,中国内地业务的增长则不太,马来西亚的业务更是呈现下跌趋势。从莎莎国际截至去年3月31日的2021财年业绩来看,中国内地营收达到3亿港元,马来西亚地区为2.52亿港元;从今年公布的业绩看,中国内地营收增长至3.12亿港元,马来西亚下滑至1.9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贡献主要业绩的港澳特区仍在大规模闭店。财报介绍,2022年3月31日,莎莎国际于港澳特区市场的零售店总数已由2019年高峰期的118间减至85间,若与去年同期的100间比较,则净减少15间,关闭的店铺大部分位于尖沙咀、铜锣湾等。
一位财经分析师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关店止损、降低黄金地段的租金成本,也是业绩保持增长的重要原因。
内地一年扩店20家
加码线上和直播
从披露的各区域门店来看,马来西亚也在缩减门店,从去年同期的75家缩减至72家。中国内地门店反而保持了净增长。从去年同期的57家增长至现如今的77家。
事实上,去年的全年业绩公布时,莎莎国际就在考虑收缩港澳业务,发力内地市场。莎莎国际集团主席及行政总裁郭少明曾表示,接下来,莎莎将在内地特别是大湾区增开超过30家新店。
如此来看,一年之内在内地扩店20家,尚未达到莎莎国际当初立下的目标。并且,20家新店也未给中国内地的营业额带来增幅,仅从去年的3亿港元增加至3.12亿港元。
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莎莎门店在内地努力扩展门店,整体业绩却没有大的突破,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疫情对零售业的影响仍然较大。这几年零售业绩不发生下滑,已经算是经营能力不错。二是进入内地的莎莎门店,面临综合商场内百货专柜和美妆集合店的竞争压力,内地这方面的竞争已经白热化。三是在莎莎国际的内地消费者印象里,产品一直走性价比路线。在内地的产品结构和定价与港澳地区要有所差异,才能让内地门店在竞争中保持稳定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线上业务显著提升,报告期内线上营业额增长38.8%至6.96亿港元。其中来自内地市场的线上跨境业务占到63.6%。
对此,莎莎国际介绍,2020年关闭了服务中国内地消费者的自有购物网站,转而把顾客引流至国内的微信小程序,并加大了对内地第三方平台包括天猫和京东的投入。为迎合内地直播的新趋势,集团于下半年开始在抖音进行直播带货,由自建团队制作影片以吸引内地的年轻一代顾客群。
“莎莎国际过去成功的基础是门店网络,但是随着新的消费偏好和模式的改变,加大线上和直播的销售渠道也是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上述分析师说。
伍岱麒认为,发力线上和直播的举措是可行的。莎莎国际有这么多年积攒的渠道供应优势,运营能力也比较成熟。在大湾区,莎莎国际过去积累的品牌知名度还是有一定影响力。如果持续投入线上,配合零售门店,提高业绩的可能性有望增大。
(编辑 上官梦露)
拓展知识:香港品牌化妆品销量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