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演员见组个人资料
一、关于群演-群特-特约-角色等演员报戏所需资料。
1、群众演员
报戏通常需要发的资料:个人照片或者casting,身高,年龄以电话。群演一般不需要面试,发资料主要看身高和形象而已。
2、群特演员
报戏通常需要发的资料:casting+自我介绍视频,群特通常来说就是形象较好的群众演员,简单来说就是要晚单五化架资也帅哥美女。(前景演员和群特档次差不多)
3、特约演员
报戏通常需要发的资料:casting+自我介绍视频+ppt简历资料。通常特约演员有独立镜头和台词,特约演员一般要求门槛是科班演员或有一定作品与经验的演员。
4、角色演员
报戏通常需要发的资料:casting+自我介绍视频迅娘块尽谈维放的+ppt简历资料+上映的作品视来自频链接。角色演员一般要求高,戏份多,通常要求是有一定拍摄作品和经验的演员,科班演员优先,有上映过作品的演员优先考虑。
二、关于演员资料casing的制作要求。
casting通俗来说就是演员个人形象资料卡片,导演或者副导演遴选演员挑角色时,通过查看演员cast它ing资料来决定演员形象是否符合,是直接省事的一种挑出方式。casting还有其他别称就是模特垂日响诉师买子曲集卡,摩卡,模卡,这个可以在接通告过程中经常碰见,其实就是一个意思casting。
无论是副导演、演员经纪或者皮解广天判已序否整服肉群头等用人筛选演员资料方,都希非右的包治切坏沿左修望收到正规与专业的演员简历资料,同时也是通过演员简历资料来判断一个演员的专业程度与是否适合,对于重要角色,通常也只有正规专业的演员资料,才可能被提报给导演筛选定人,往往不正规,不专业的演员资料直接被卡中间筛选环节越日话微背。(因为副导演也因是不敢提报不专业,不正规的演员资料给导演选人,如果这个副导演不懂把关,不懂筛选适合演员资料,导演要你来干嘛,下次也不会找你合作了)
文/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目不暇接的法庭争锋,动人心弦的唇枪舌剑,7月2日,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演出继续进行,经典话剧《哗变》又一次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此轮演出将持续至7月12日。
《哗变》的中国首演还是在1988年,由美国知名演员、导演查尔顿·赫斯顿执导,任鸣担任副导演,2006年重排版上演,由任鸣担纲重排导演。全剧透过演员们精湛的演技的塑造,令中国观众感受到了一幅熟悉而陌生的二战情境,而全剧以法庭为舞台的特殊设定,也令这部作品成为了不少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哗变》是一部诠释了“话剧姓话”的舞台教科书,全剧以军事法庭为舞台,在没有复杂动作调度的前提下,完全靠着不同人物各具特色的语言塑造出了诸多有血有肉的形象,将事件全貌逐渐勾勒清晰,在事件的末尾,又恰到好处地进行了一次反转——这样一部“烧脑”的作品以戏剧性的要素充分调动着观众的观剧热情,也成就了一部人艺常演不衰的舞台佳作。
《哗变》演员舞台大合影 李春光 摄
“听聪明人说话是一种享受”
“《哗变》是的好戏。这个戏比较奇特,没有女角儿,全靠语言展示人物和戏剧的内涵。语言,不是指说话的技巧,而是指思想。这个戏有琢磨头,可以挖得很深,是我国话剧舞台上还没有过的样式。剧本里所有的故事都是倒插笔。人物、事件、背景、冲突全靠台词说出来,而且舞台上只有一个景——法庭,灯光、果也没有什么花样可搞,就是需要见演员的真功夫。台上多数人都坐在固定的地方,又都是穿一色的军装,就是靠语言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这肯定是有难度的。有意思的是,台词多的不是主角,主角只上、下场两次,还得让观众清楚地看出他是主角。总之,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戏丰富我们话剧舞台上的表现手段,同时也可以长些见识。”
在首都剧场内纪念北京人艺七十周年的剧作展板上,已故的表演艺术家、翻译家,前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如是写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东方风来满眼春,北京人艺在上世纪80年代接连上演了《请君入瓮》(1980)、《推销员之死》(1983)、《上帝的宠儿》(1986)和这部《哗变》(1988)——这些西方大戏的成功推出,作为幕后推手的英若诚无不居功至伟。凭借中英文乃至东西文化间的自如切换,他不仅翻译剧本落门落槛,更是或导或演八面玲珑、风光无两。
2021年5月,北京人艺历时三年制作的五集人物纪录片《英若诚》,以免费放送的形式分享给广大戏剧爱好者。在该系列片第三集中,伴随着历史影像的回溯,旁白道:“1988年,已经当了两年文化部副部长的英若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把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的剧作《哗变》(The Caine Mutiny)翻译成中文剧本,并亲自邀请美国表导演艺术家、奥斯卡获奖者查尔顿·赫尔顿来北京人艺执导此剧。”
《哗变》是一出真正的“话”剧,当年的筹备工作丝毫不敢怠慢。1988年7月9月,剧组应美国驻华大使夫人包柏漪女士之邀,赴美驻华使馆观摩美国拍的《哗变》电影(亨弗莱·鲍嘉主演),并请使馆武官讲授有关美国海军的知识和军事动作;1988年8月30日,剧组收到美国使馆赠送的美国旧制海军制服14件(该剧舞台上共有14位演员出场),成为演出时的表演服装。据北京人艺相关史料展示,剧中关键道具,凯恩号军舰模型也为美国使馆赠送。
1988年演出前,美国使馆提供军服,翻拍自北京人艺资料展板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彼时《哗变》演出的空前成功,即便今日朱旭老爷子饰演的魁格舰长,那段长达7分半钟的独白依旧被世人奉为经典。演员精湛表演的背后,是英若诚在剧本译介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的生花妙笔,据统计仅全剧第一幕起诉戏份中,就出现了32个中国成语(重复出现不计入统计)。
话剧院知名导演王晓鹰当年看过该剧后,以剧中台词“听聪明人说话是一种享受”为标题发表剧评。开篇写道:就在我们为话剧是否应该姓“话”而争论不休,并在某些舞台实践中试着使用“符号化语言”乃至“形体语言”的时候,斜刺里杀出一个正宗姓“话”的来,整整一部《哗变》,竟然完完全全是“说”出来的,而且你不得不承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
戏剧评论家童道明就此指出:《哗变》的成功将是对中国戏剧家的一个及时的提醒:话剧的艺术创新不仅可以走打破台词的统治地位、赋予话剧艺术更多的形体造型因素的路子;也可以走提高话剧台词潜能的路子,也就是在传统话剧的固有领地里深深开掘,在发挥语言魅力的同时,开拓话剧的新的艺术可能性。
《哗变》1988年首演剧场,朱旭(右)饰演魁格舰长,任宝贤(左)饰演律师格林渥
任鸣与《哗变》的作者赫尔曼·沃克(右)、导演查尔顿·赫斯顿(左) 图片来自北京人艺官方公众号
查尔顿·赫斯顿执导《哗变》排练,翻拍自北京人艺资料展板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摄
“一直把导演席空着,导演铃和剧本也摆在那里……”
纪录片《英若诚》中特为提及,“当年(1988)给美国导演查尔顿·赫斯顿做助手的中方副导演任鸣向前辈艺术家英若诚学到了很多创作经验。”“英先生的剧本很接中国文化的地气,中国观众可以很好地根据自己的观剧习惯来欣赏这出剧,演员演起来也觉得很过瘾、很舒服,表演起来也自如。因为台词很顺口,很有味道。”任鸣回忆说。
2006年,《哗变》复排,北京人艺中生代演员集体接班。此后又分别于2007年、2009年、2012年、2018年四度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正日子期间,该剧还作为纪念活动之“经典剧目放送及导赏”在全网直播。而在“向戏剧致敬——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线上纪念演出”中,《哗变》(片段演出)由“人艺五虎”冯远征、吴刚、丁志诚、、高冬平带来精彩的法庭争锋,向观众展示话剧台词的功底和语言的魅力。
6月19日,就在人艺人同庆70周年院庆的欢乐气氛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鸣因心脏病突发,溘然离世。从北京人艺近日的演出安排中,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阮玲玉》《哗变》《名优之死》《关系》皆是任鸣过往导演(或参与导演)的作品。值得一提的还有,在本轮演出期间细心的剧场工作人员把剧场外展柜内陈列的《任鸣戏剧集》,从前作《阮玲玉》翻到了《哗变》篇章,以供观众观摩体会导演的构思。由此也不难看出,《哗变》是年轻的任鸣来到人艺后第二部参与执导的作品。
任鸣《哗变》的导演构思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摄
朱旭《哗变》排演本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摄
“在排练厅,我们一直把导演席空着,导演铃和剧本也摆在那里,好像他依旧在那里。”复排版《哗变》中接手朱旭,饰演魁格舰长的北京人艺副院长冯远征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当年接《茶馆》(1999),我们挨了观众五六年的‘砖头’,才逐渐接受这拨演员。现在的观众对青年演员更加宽容。”冯远征感慨道,“这个戏所有的舞台行动都是在内心里,除了语言动作以外就是内心的动作,你要坐在那就能让观众看清楚。《哗变》是在台词和表演方面具有独特魅力的一个戏。”在他看来,剧中对台词的处理对于演员而言是一种挑战,而台词的环环相扣也与本剧的法庭主题相辅相成,让全剧精彩不断的同时也具备着相当的严谨性,使得《哗变》具有了更高层次的艺术性。
在70周年院庆之际出演《哗变》,无疑证明着这部作品对于人艺而言也有着特殊的纪念价值。冯远征认为,一方面《哗变》代表着北京人艺出演外国剧目的独特风格,代表着剧院独具特色的本土化二度创作理念,另一方面,这部作品对于每一位人艺人而言也有着强烈的历史意义。“向我们的前辈、大家们致敬,是出演《哗变》的大意义。”
说起来,吴刚在1988版《哗变》中便出演了其中的副舰长玛瑞克。他表示出演这部作品需要把剧本吃透,深层理解故事的逻辑与人物的背景,才能进行成功的演绎,“从一个演员自身的角度来说,格林渥这个角色可以磨练演员,锻炼演员。格林渥把控着整个戏的节奏,对演员而言真是万分难得的好机会。”
说起任鸣导演,吴刚也微微红了眼眶。“我们‘八五班’哥五个自然有一份情谊在里面,一直在寻找一个一起演戏的机会,《哗变》是个好机会。任鸣导演为这出戏的排演,三十多年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我相信他会在天上一直看着我们。”吴刚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哗变》全剧台词绵密且逻辑性强,“第三幕更是点睛之笔——这个大翻转,观众如果没有从第一幕第一句台词起就一直专注剧情,可能会觉得十分意外。”
《哗变》剧照,冯远征饰演魁格舰长 李春光 摄
《哗变》剧照,吴刚饰演律师格林渥 李春光 摄
《哗变》剧照,王雷(中)饰演玛瑞克,(右)饰演查理 李春光 摄
从1988年首版演出,到2006年重排上演,对于北京人艺而言,《哗变》无疑还有着传承的意义。曾经在台下欣赏前辈演出的青年演员走上了台前,如今的演出中,既有冯远征、吴刚、、张福元、丛林、张万昆、高冬平、丁志诚等人艺实力演员坐镇,也有着包括王雷、何靖、邹健、徐白晓等人艺中坚力量参演。
“到了我们现在快40岁演员的年龄,也确实是要担起责任,要面对很多经典剧目的传承和接棒。所以希望我们每一次在台上的亮相,能给热爱人艺的观众看到希望,看到未来,同时给人艺的老观众也好,人艺的戏迷也好,让他们依然能够享受到人艺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本剧中饰演玛瑞克的王雷从23岁起就开始饰演这一角色,在对于剧目有着更深体会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作为人艺青年演员所应承担的责任,“我必须要以更好的状态跟前辈们同场竞技,共同开起《哗变》这艘船,向他们学习,要跟上他们的步伐,”
“2006年《哗变》复排时,我刚刚进入剧院才两年——任鸣导演是我的恩师,是他把我招进人艺的,也是他让我这个毛头小伙子能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出演了《哗变》的角色。”王雷回忆说,“当年的建组会上,任鸣导演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戏没有态度问题,只有水平问题。’我们都明白《哗变》展示的是人艺男演员的集体实力。那时大家每晚排练到八点,之后我会自己再加练两个小时。十点钟,我独自一人熄灭排练厅的灯光离开……那段日子太难忘了。”
“人艺的老演员在剧本上做标记写心得,就像温习乐谱一样,每个人有每人的特点,显示了各自鉴赏力和对剧本的理解。”王雷介绍说,很多老演员会拿着初的剧本来排练。“这出戏,我们06年这拨演员也演了18年了,但心态可以归零,积累不能归零。”
“这次排练,也是我们集体送别他(任鸣)一程。尤其在排练厅,我是第一个上场说台词的,这句台词很简单,但我觉得难说,看着导演席空空的位置,几次话在嘴边,就是张不开嘴……但我们不能一直沉浸在悲痛里,咬着牙调整也要以好的状态面对观众。”在王雷看来,《哗变》的台词量巨大,舞台调度很少,演员也基本在舞台中后区,可以说是一名演员好的磨刀石。
演出海报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徐亦嘉
拓展知识:演员见组个人资料